我国秸秆资源十分丰富,据统计全国年产各类农作物秸秆达5.7亿吨,其数量相当于北方草原打草量的50多倍,其中90%被焚烧。据联合国粮农组织(FAO)统计资料表明,在美国约有73%的肉类由草转化而来,澳大利亚为90%,而我国仅有6%-8%的肉食由草秆转化而来。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聊聊四川秸秆饲料的技术措施。
一:高温酸处理法。主要将秸秆粉碎后经球磨机磨成粉,用盐酸(HCL)将物料拌湿,使秸秆的粗纤维酸解,装入转化室,通入蒸汽升温至150℃,取出后用等当量烧碱(NaOH)中和,这种方法生产工艺复杂,腐蚀和污染严重,并且在高温酸解过程中,蛋白质凝固不易分解,难以被非反刍动物消化吸收,有的要求在70℃左右的转化室内进行转化,能源上是不太划算的。
二:自然发酵处理法。是利用秸秆本身所带微生物发酵,在发酵过程中,温度、湿度、PH值一定,又需激活剂,才可制出有一定营养价值的秸秆饲料。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饲料适口性,但无法分解粗纤维,难以改变秸秆的化学组成,氨基酸和蛋白质含量均不够高。
三:为通常称的氨化法,生产的饲料常称为氨化饲料。它主要以尿素作为非蛋白质态氮源补充,用来合成新的菌体蛋白,但它对于纤维素、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的酵解作用比较少,饲料的活化远远不够,消化能及总能均不高,一般只能喂养牛、羊等反刍动物。
四:秸秆微贮法。新疆农科院采用复合活杆菌厌氧发酵处理,有效改善秸秆适口性,提高采食量和改善动物肠胃的微生态平衡,但生产周期较长,且只能用于反刍动物。
五:“EM处理法”。日本琉球大学比嘉照夫教授发明,采用80多种有益生物工程菌处理秸秆和饲料,在粪便除臭、在畜禽生长和防病方面有相当效果,但其成本较高。
高 效能草秆生物饲料技术:不同于以上方法,它是由几所高校及有关单位的科研人员,经过多年刻苦攻关研制出来的。借助生物、化学的双重作用,把农作物秸秆(稻草、麦秸、玉米秆、高梁秆、花生藤、红薯藤、大豆秆、酒糟、甘蔗渣、甜菜渣等)转化为高营养、高 效能的生物饲料,代替部分粮食饲料喂猪、鸡、鸭、鱼、羊、奶牛等畜禽,可降低30—60%养殖成本,这一技术广泛应用将导致饲料行业革命,避免了大气污染,为亿万城乡居民造福。
以上内容就是四川秸秆饲料的技术措施。不知道各位对小编的介绍满不满意呢?如果有需要补充或者想了解的地方,欢迎给小编留言哦。